不同病人的特色不一样,需要不同配方
[[ 周令书 ]]说,克莱因的理论和自体实际上很像。今天在看的…详述了自体与客体关系理论之间的联系。加之前段时间读了那本温尼科特与科胡特比较。可以看到一些互为表里,以及自体局限。
临床上,我们到底在听什么?做什么?
克莱因:无意识幻想,内在客体关系,移情,心位,防御,以及防御之下的情感。
温尼科特:发展阶段,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环境母亲,客体母亲,如何使用分析师。
自体:镜映移情,理想化移情,另我移情,前缘,后缘。我们当然也听防御,但更把防御作为一种保护来听,永远最重要的都是其下的情感。
自体和温尼科特相似的一点在于,对于病人处于哪一阶段,这一阶段具有何种需要,非常关注;与之相伴的是对于诠释作用的减弱,铺垫的增强。诠释之前我们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前戏)。Tom 说,什么时候进行分析?当我们能够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不能做…
与此同时,是对咨询师姿态的关注,是「把病人放在心上」,是使用「我们」。
Tom 说,重要的不是精妙理解与诠释,而是母亲眼中的光。
看破不说破,但是,看破同样也是重要的,否则就会进入你好我好。我向二督抱怨,最近病人扰动很大,她说,这说明你工作做得好,因为你触到了正确的地方。我们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但是,我们也不能总是假定病人没有准备好。七分自体+三分克莱因,不断根据病人反应调试配方,或许会是一个好的起点。
也越来越感到不同病人的特色不一样,需要不同配方。近来工作之中,特调配方使用得越来越多,因为病人味道不一样,越来越能品出那种不一样的味道。也忽然明白了一些病人难以使用通常意义上所谓共情。
但在最底层,永远还有一个非技术的部分,那就是对于病人的爱,其实所谓的理解,看到前缘,使用督导,甚至包括设置,都是为了消化反移情中的恨,而保持对于病人的爱。是母亲眼中的光。今天塔维在谈妈妈永远以为宝宝最美的幻想,其实对于分析师也是一样。当你留意到自己看病人越来越顺眼,越来越喜欢,你就能够知道,工作在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
最后的最后是忘掉所有理论,手中有剑,心中无剑。
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 Notes mentioning this note
没有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There are no notes linking to this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