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 syllabus 的快乐
拿到 syllabus 的快乐
陆续拿到了国际精神分析训练学院 IIPT,当代精神分析学院 ICP, [[ 精神分析研究中心 ]] CFPS,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 CCP, [[ 主体性精神分析研究学院 ]] IPSS 等的 syllabi,感到不同学院的课程设计风格。
有的倾向于首先进行分析训练的心理准备,有的还是侧重流派学习,有的从一开始就融入比较精神分析的视角,有的增加现象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就像朋友所说:syllabi 值得一半学费呢!
诚如斯言。
[[ ICP ]] 的理论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于诸多作者的一视同仁。因为我本来就很好奇「精神分析发展之中遗漏的瑰宝」,且分析训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查漏补缺,所以很对脾气。比如,在客体关系之中, [[ Ferenczi ]] [[ Fairbairn ]] [[ Guntrip ]] [[ Balint ]] 等英国作者, [[ Mahler ]] [[ Kernberg ]] 等美国作者都占据一席之地,甚至与 [[ Klein ]] [[ Winnicott ]] 平分秋色。如此一来, [[ 客体关系 ]] 竟然讲出来了 [[ 自体心理学 ]] 前奏的感觉。
除了理论流派之外,还看上了这样几门值得期待的课:研究写作(单一案例研究是精神分析的黄金方法,写作是唯一保持精神分析文献更新的方式),精神分析前沿(全是大佬讲座),社群精神分析(和我在 [[ 塔维笔记 ]]之中提到的类似,精神分析在系统、社会、社群之中的面貌),多元,Brandshaft 当代精神分析的重要人物,日常我们较少学习。
但还是感到对于精神分析训练的不满:研究方法还显不足,交叉学科还是过少。但也和我的同学们大多已有 PhD 有关。他们想要接受的就是一种专门教育。
即使在我所热爱的 [[ ICP ]] 。
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 Notes mentioning this note
没有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There are no notes linking to this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