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训练依然是当前判断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胜任力的不二之选

昨天看到 [[ 小红书 ]]上对于 [[ 严艺家 ]]的攻击,真的大跌眼镜。这场争论和当事人的利益相关,人格水平都有关系。这里想要借此探讨的是专业与业余的关系。

我对艺家的关注并不算多,某些做法,如隔空诊断,自我暴露也存有异议,可是,无论资源如何,一个人愿意抛开一切寻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值得赞扬的。如果这一切都被称为是「立人设」,那么,我们又要追求什么?来访者选择的标准又在哪里?

我一直都是 [[ 李如一 ]]的读者,他所倡导的业余,尤其之于创作的业余,是我所相信以及不断实践的。我所在的灵感买家俱乐部也是如此。

可是 [[ 精神分析 ]]实践是否同样可以通过 [[ 业余 ]]达成?

需要承认,任何培训都与利益相关,都与权力相关,精神分析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克服 [[ 自恋损伤 ]],面对排挤,制造排挤的过程。都是为了固化而非消弭阶级。

但是,与此同时,精神分析又绝非一个能够儿戏的事情。

当一个人破坏了尤其是标准训练的公信力,无论内部,还是外部,或者强调受训本身的混乱,无序,和不可靠,这都是一件非蠢即坏的事,因为它破坏的一种基本信任。

和精神分析一样,依靠受训判断咨询师的胜任力不是一个好办法,但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近来更多八卦,但我的个人态度从没有变,向来对那些否定系统训练重要性的人持批评态度。最重要的是,他们破坏了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这可能使需要帮助的来访者感到更加绝望。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国内的培训都不可信,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非黑即白、极端分裂的。

一旦这种信任遭到破坏,来访者只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寻找国外的治疗师或分析师,但这需要很多特权,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第二,自学成才,阅读复杂的创伤相关书籍,不接受治疗,或者通过接受培训来进行治疗,这已经是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一种悲哀现状。第三,与批评这些情况的人一样,成为一个对社会进行非黑即白抨击的键盘侠。

我认为以上这些情况都不是理想的做法。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增进公众对心理咨询行业的了解和信任。因此,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认为,简单心理在缺乏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通过一己之力在做这项工作。即便现在商业化,承担了很多投射,我对他们仍然表示敬意。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感到非常生气,因为他们如何抨击我们的受训实际上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收入。国内市场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无论他们如何抨击我们,我们都会处于一个个案量基本饱和或长期过饱和的状态。但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来访者群体。我真的为很多人打着受害来访者旗号,去伤害来访者这个更大群体的做法感到非常生气。

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 Notes mentioning this note

没有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There are no notes linking to this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