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思考出现问题时可能的检验标准
再深入探讨一下象征性思考能力出现问题的情况。一个可能的检验标准是当一个符号超越了其原本所需的范畴。举例来说,我们知道有些人会陷入身材焦虑,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身材管理上,然而实际上这种关注对他们的事业成功或生活并没有实质影响,却仍然过度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对一些特定符号产生过度关注,例如金钱,或者在东亚社会中所谓的「成功」。
我们上面提到的例子是明确的,我们能够清楚意识到关注已经超越了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但有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些特定的符号,我们并不一定意识到它们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或者超出了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含义。我们可能会认为某件事情必须达成,在这种想法中,似乎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在受损的象征化思维情况下,甚至可能无法区分我们对某事的关注是否过度。类似这种每个人特定的符号或许只能在我们自己的分析中加以处理。
或者,即使我们理性上知道某种关注是过度的,当我们的象征性思考能力出现问题时,我们仍然难以改变这种关注。例如,有些人可能有容貌焦虑,他们明白这种想法不合理,但却无法改变它。这也是为什么有时精神分析对认知行为疗法提出批评的原因之一,因为仅仅修正认知并未触及情感的根源,这种改变往往不是彻底的,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权宜之计的效果。
Related
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 Notes mentioning this note
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
在精神分析中,关于心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从象征层面思考事物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将其符号化,而不仅仅以非常具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在这里,「具象」(concrete)指的是具体的,就像混凝土一样。这种思考可能导致缺乏反思能力,也限制了任何可以讨论的空间。
例如,当我认为有人想要对我施加迫害时,我可能会全然相信这种看法。或者,如果我认为现在必须立即去做一件事情,尽管不立刻行动也没有关系,我可能会被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所驱使,感觉必须马上服从。无论这种状况是情绪性进食,还是某个突然出现在脑海之中的计划。
然而,如果我们不仅仅能够从非常具象的角度思考,我们可能会具备一些延迟满足的能力,即使不能立即得到满足也可以耐心等待。也许某些强迫行为可以避免。
虽然有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还无法进行象征性的思考,但我们是否有可能提醒自己,我们的感受并不等同于现实?是否有可能在受到这种感受的驱使下,与之共处,而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并且意识到即使如此也不会带来灾难?
象征性思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符号化,换句话说,就是具备「见山不是山」的能力。举个例子,在流行文化中,我们常说「我与金钱的关系」。然而,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所提到的金钱并不仅仅指实际的货币。因此,当我们说自己感受到极强的匮乏感,需要大量金钱,实际上可能背后还隐藏着其他意义。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够改善我们与金钱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正是这种后面一层的含义。[[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非常重要的正是这一点,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在进行象征性思考,还是具象思考;我们是将一切问题都看作是需要在外部实际解决的问题,还是内在焦虑的表现。
佛教中所提到的「破我执」或破除名相,有着类似的内涵。
愚民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其设立一个并不重要的目标,而使其陷入非生产性的忙碌之中。(其实[[小红书]]之类也是如此。)可悲的是,我们却也经常这样愚弄自己。只在现实层面努力,而不去进行心智成长。
能否[[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实际上也就是是否具有做梦的能力(「有的病人来到精神分析是因为他们不能做梦,有的病人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梦中醒来。」——[[Don Carveth]]),是[[过渡空间]]。而所谓[[边缘状态]]的病人不能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过渡空间]]也是类似。
「游戏人间」是一种[[过渡空间]]的人生态度,其中正是存在大量「符号化」。比如,「千金散尽还复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比如《红楼梦》中的一些诗句。[[古龙]]小说的吸引人之处也是类似态度。不把名相看作实在,而只是一种内心的符号的投射。当我们能够这样做的时候,就不会只是在现实层面努力。
但与此同时,又要能够「从梦中醒来」,否则就会陷入一种永久的虚无,甚至是[[精神病性]]的状态。
References
Related
[[思考过程]]
[[强迫性思维并非真正的思考过程]]
[[象征性思考出现问题时可能的检验标准]]
Metadata
象征而非具象性地使用语言
我们谈论语言,而语言已经成为某种第二层级的东西;它已经具象化。实际上,它经常无法表达我们真正内心的感受,有时语言本身可能会成为一种防御机制,特别是在那些过度依赖理智化的个体中。从听取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以非常具体的方式解释语言。
集体情感构筑社会层面的坚固幻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确实是光怪陆离的,人们集体投射出来的情绪会凝结成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因为汇集了众多人的情绪,变得坚固而难以摧毁,或许有点像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尽管我对荣格的理论不太了解。这些情感投射出的坚固妄想可能包括金钱、权力,以及当前社交媒体上的一些情感话题,比如身材管理或对恋爱的态度。实际上,这些都是话语体系,都是一个时代集体心理的坚固妄想,虽然它们虚幻不实际,但整个社会会将其构建得非常坚固,个体很难逃脱,而被系统束缚。如果我们陷入其中,其实是非常浪费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