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中,关于心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从象征层面思考事物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将其符号化,而不仅仅以非常具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在这里,「具象」(concrete)指的是具体的,就像混凝土一样。这种思考可能导致缺乏反思能力,也限制了任何可以讨论的空间。
例如,当我认为有人想要对我施加迫害时,我可能会全然相信这种看法。或者,如果我认为现在必须立即去做一件事情,尽管不立刻行动也没有关系,我可能会被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所驱使,感觉必须马上服从。无论这种状况是情绪性进食,还是某个突然出现在脑海之中的计划。
然而,如果我们不仅仅能够从非常具象的角度思考,我们可能会具备一些延迟满足的能力,即使不能立即得到满足也可以耐心等待。也许某些强迫行为可以避免。
虽然有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还无法进行象征性的思考,但我们是否有可能提醒自己,我们的感受并不等同于现实?是否有可能在受到这种感受的驱使下,与之共处,而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并且意识到即使如此也不会带来灾难?
象征性思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符号化,换句话说,就是具备「见山不是山」的能力。举个例子,在流行文化中,我们常说「我与金钱的关系」。然而,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所提到的金钱并不仅仅指实际的货币。因此,当我们说自己感受到极强的匮乏感,需要大量金钱,实际上可能背后还隐藏着其他意义。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够改善我们与金钱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正是这种后面一层的含义。 [[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 ]],非常重要的正是这一点,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在进行象征性思考,还是具象思考;我们是将一切问题都看作是需要在外部实际解决的问题,还是内在焦虑的表现。
佛教中所提到的「破我执」或破除名相,有着类似的内涵。
愚民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其设立一个并不重要的目标,而使其陷入非生产性的忙碌之中。(其实 [[ 小红书 ]]之类也是如此。)可悲的是,我们却也经常这样愚弄自己。只在现实层面努力,而不去进行心智成长。
能否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实际上也就是是否具有做梦的能力(「有的病人来到精神分析是因为他们不能做梦,有的病人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梦中醒来。」—— [[ Don Carveth ]]),是 [[ 过渡空间 ]]。而所谓 [[ 边缘状态 ]]的病人不能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 [[ 过渡空间 ]]也是类似。
「游戏人间」是一种 [[ 过渡空间 ]]的人生态度,其中正是存在大量「符号化」。比如,「千金散尽还复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比如《红楼梦》中的一些诗句。 [[ 古龙 ]]小说的吸引人之处也是类似态度。不把名相看作实在,而只是一种内心的符号的投射。当我们能够这样做的时候,就不会只是在现实层面努力。
但与此同时,又要能够「从梦中醒来」,否则就会陷入一种永久的虚无,甚至是 [[ 精神病性 ]]的状态。
References
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 Notes mentioning this note
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
在精神分析中,关于心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从象征层面思考事物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将其符号化,而不仅仅以非常具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在这里,「具象」(concrete)指的是具体的,就像混凝土一样。这种思考可能导致缺乏反思能力,也限制了任何可以讨论的空间。
例如,当我认为有人想要对我施加迫害时,我可能会全然相信这种看法。或者,如果我认为现在必须立即去做一件事情,尽管不立刻行动也没有关系,我可能会被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所驱使,感觉必须马上服从。无论这种状况是情绪性进食,还是某个突然出现在脑海之中的计划。
然而,如果我们不仅仅能够从非常具象的角度思考,我们可能会具备一些延迟满足的能力,即使不能立即得到满足也可以耐心等待。也许某些强迫行为可以避免。
虽然有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还无法进行象征性的思考,但我们是否有可能提醒自己,我们的感受并不等同于现实?是否有可能在受到这种感受的驱使下,与之共处,而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并且意识到即使如此也不会带来灾难?
象征性思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符号化,换句话说,就是具备「见山不是山」的能力。举个例子,在流行文化中,我们常说「我与金钱的关系」。然而,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所提到的金钱并不仅仅指实际的货币。因此,当我们说自己感受到极强的匮乏感,需要大量金钱,实际上可能背后还隐藏着其他意义。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够改善我们与金钱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正是这种后面一层的含义。[[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非常重要的正是这一点,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在进行象征性思考,还是具象思考;我们是将一切问题都看作是需要在外部实际解决的问题,还是内在焦虑的表现。
佛教中所提到的「破我执」或破除名相,有着类似的内涵。
愚民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其设立一个并不重要的目标,而使其陷入非生产性的忙碌之中。(其实[[小红书]]之类也是如此。)可悲的是,我们却也经常这样愚弄自己。只在现实层面努力,而不去进行心智成长。
能否[[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实际上也就是是否具有做梦的能力(「有的病人来到精神分析是因为他们不能做梦,有的病人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梦中醒来。」——[[Don Carveth]]),是[[过渡空间]]。而所谓[[边缘状态]]的病人不能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过渡空间]]也是类似。
「游戏人间」是一种[[过渡空间]]的人生态度,其中正是存在大量「符号化」。比如,「千金散尽还复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比如《红楼梦》中的一些诗句。[[古龙]]小说的吸引人之处也是类似态度。不把名相看作实在,而只是一种内心的符号的投射。当我们能够这样做的时候,就不会只是在现实层面努力。
但与此同时,又要能够「从梦中醒来」,否则就会陷入一种永久的虚无,甚至是[[精神病性]]的状态。
References
Related
[[思考过程]]
[[强迫性思维并非真正的思考过程]]
[[象征性思考出现问题时可能的检验标准]]
Metadata
使用理论合理化感受是危险的
我们往往是先有了一种感受,然后再去寻找一个理论来支持或解释我们的感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受教育程度高,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很容易接触到各种抽象、复杂、缺乏上下文的理论。我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这些理论,但却用它们来套用我们的感受,试图让我们的感受显得合理。但实际上,感受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事实。当我们用理论来合理化我们的感受时,我们就固化了我们原先的立场和观点,失去了[[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
象征性思考的能力]]。这可能是一个问题,因为[[情绪是最先发生的]],感受和情绪是先于理论存在的,理论只是后来加上去的解释。如果我们不去探究自己感受的真正来源和意义,而只是用理论来掩盖自己的原始情绪,那么我们就会误以为自己的感受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切实([[想法并不切实,而是受到情绪很大影响]])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性。
强迫性思维并非真正的思考过程
不是真正的思考,却因其极其相似而常常被误以为是思考的一种非常隐蔽过程,在精神分析中,通常将其称为理智化。这也和安德烈·格林所描述的智性自恋是相关的。
这种过程最初同样源自于儿童对母亲本质的好奇,但如果我们从[[死亡母亲]]的角度来看,它也可以因母亲的离开而演变成一种强迫性的思维。无法消除母亲离开的空白,只能通过强迫性地运用所谓的思考来填补。
它不仅仅是对于整体的理解,而是要详尽地理解每一个细节,变成了一种逻辑严密的理解,试图彻底理解这个世界,无法容忍任何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正是它与真正的思考之间的区别之一。
根据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的理论,这种思考甚至是性化的,就是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本身。它提供了一种近乎性化的欲望满足。通过这种方式,它试图通过满足自身的方式来抑制欲望他人与杀害他人的冲动,达到自恋和自我满足的状态。
这种过程旨在消除负性幻觉,但却忽略了思考本身是一个不断流动和变化的过程。因为这种所谓的「思想」充满了所有的空间,不留余地,所以没有新的思想产生的可能性,也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它演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思考,无法让思想自由流动。
智性自恋并不仅仅是权力的一种表现,不仅仅是通过成功的追求来碾压和贬低他人。这种思维过程本身就具有一种强迫性,是一种病理现象。
因其具有强迫性,而失却了[[过渡空间]]的作用。
因为智力活动目前受到高度推崇,导致这一活动与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变得更加复杂。References
Related
[[思考过程]]
[[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
Metadata
真正动荡与感到不安的是内心
那种总是感到无法安定下来,不断经历动荡的感觉:一方面,这当然是因为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事情,所以情绪总是被激发。但另一方面,只有当一切都安定下来时,你才能体验到安全感,所以在这种认知下,你很难真正感到安全,这种感觉本身是源自内在的不安全感和内在的动荡。
耐受挫折的能力与思考过程,与心智生长
耐受挫折的能力与思考过程,与心智生长
在[[精神分析]]之中,我们常讲,延迟满足能力;但它的重要其实不止于此。在[[比昂]]的思考过程理论之中,耐受挫折的能力是思考发展的前置条件,也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的前置条件。我们可以说,象征性思考也就意味着与[[情绪]]拉开一定距离,保有一些能够思考的空间。这个空间其实就是容纳、忍受挫折的空间,正是在这样一个空间之中,思想(thoughts)得以诞生。心智也就从中生长出来。
在关系之中,这个空间就是边界,或者任何断裂。[[自体心理学]]的工作方式非常强调「断裂、修复」的过程,也是因为如此。所谓最佳挫折,自我功能就是从中生长出来。也是[[心理咨询]]的休假等设置的意义所在。
挫折指代可能非常广泛,任何无法立刻得到满足的愿望都是一种挫折。对于婴儿来说,就是母亲暂时不在那里,对于成人来说则意蕴更加宽泛,但正如我们说过的,我们常用一种焦虑替代另外一种焦虑,金钱、关系都是如此,实际上其他挫折也总是可以回到那里。
能够耐受挫折,是因为了解,即使母亲暂时不在,她也总是会回来的。有了这样的信念,挫折是暂时的,于是便可以耐受。
期待越大,挫折往往越大;这是我们所说的[[夸大性自体]]常造成更强烈的挫折感。实际上,对于[[全能自恋]]来说,任何不由自己完全控制的部分都是一种挫折,所以人生之中处处皆是挫折。这样的人生,想来也是非常凄苦的。如果能够了解现实原则,能够了解「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也可以帮助耐受挫折。
现代科技助长了人的[[自恋]],使得耐受挫折变得越来越困难。
Related
[[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
[[调和欲望是精神分析的终极命题]]
象征性思考出现问题时可能的检验标准
再深入探讨一下象征性思考能力出现问题的情况。一个可能的检验标准是当一个符号超越了其原本所需的范畴。举例来说,我们知道有些人会陷入身材焦虑,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身材管理上,然而实际上这种关注对他们的事业成功或生活并没有实质影响,却仍然过度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对一些特定符号产生过度关注,例如金钱,或者在东亚社会中所谓的「成功」。
集体情感构筑社会层面的坚固幻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确实是光怪陆离的,人们集体投射出来的情绪会凝结成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因为汇集了众多人的情绪,变得坚固而难以摧毁,或许有点像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尽管我对荣格的理论不太了解。这些情感投射出的坚固妄想可能包括金钱、权力,以及当前社交媒体上的一些情感话题,比如身材管理或对恋爱的态度。实际上,这些都是话语体系,都是一个时代集体心理的坚固妄想,虽然它们虚幻不实际,但整个社会会将其构建得非常坚固,个体很难逃脱,而被系统束缚。如果我们陷入其中,其实是非常浪费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