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

在精神分析中,关于心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从象征层面思考事物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将其符号化,而不仅仅以非常具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在这里,「具象」(concrete)指的是具体的,就像混凝土一样。这种思考可能导致缺乏反思能力,也限制了任何可以讨论的空间。 例如,当我认为有人想要对我施加迫害时,我可能会全然相信这种看法。或者,如果我认为现在必须立即去做一件事情,尽管不立刻行动也没有关系,我可能会被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所驱使,感觉必须马上服从。无论这种状况是情绪性进食,还是某个突然出现在脑海之中的计划。 然而,如果我们不仅仅能够从非常具象的角度思考,我们可能会具备一些延迟满足的能力,即使不能立即得到满足也可以耐心等待。也许某些强迫行为可以避免。 虽然有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还无法进行象征性的思考,但我们是否有可能提醒自己,我们的感受并不等同于现实?是否有可能在受到这种感受的驱使下,与之共处,而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并且意识到即使如此也不会带来灾难? 象征性思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符号化,换句话说,就是具备「见山不是山」的能力。举个例子,在流行文化中,我们常说「我与金钱的关系」。然而,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所提到的金钱并不仅仅指实际的货币。因此,当我们说自己感受到极强的匮乏感,需要大量金钱,实际上可能背后还隐藏着其他意义。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够改善我们与金钱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正是这种后面一层的含义。 [[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 ]],非常重要的正是这一点,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在进行象征性思考,还是具象思考;我们是将一切问题都看作是需要在外部实际解决的问题,还是内在焦虑的表现。 佛教中所提到的「破我执」或破除名相,有着类似的内涵。 愚民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其设立一个并不重要的目标,而使其陷入非生产性的忙碌之中。(其实 [[ 小红书 ]]之类也是如此。)可悲的是,我们却也经常这样愚弄自己。只在现实层面努力,而不去进行心智成长。 能否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实际上也就是是否具有做梦的能力(「有的病人来到精神分析是因为他们不能做梦,有的病人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梦中醒来。」—— [[ Don Carveth ]]),是 [[ 过渡空间 ]]。而所谓 [[ 边缘状态 ]]的病人不能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 [[ 过渡空间 ]]也是类似。 「游戏人间」是一种 [[ 过渡空间 ]]的人生态度,其中正是存在大量「符号化」。比如,「千金散尽还复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比如《红楼梦》中的一些诗句。 [[ 古龙 ]]小说的吸引人之处也是类似态度。不把名相看作实在,而只是一种内心的符号的投射。当我们能够这样做的时候,就不会只是在现实层面努力。 但与此同时,又要能够「从梦中醒来」,否则就会陷入一种永久的虚无,甚至是 [[ 精神病性 ]]的状态。

References

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 Notes mentioning this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