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精神分析
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诠释是否可能?
应用精神分析作为一种科普
我个人认为应用精神分析可能会起效的一个原因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通用的解释。如果我们考虑精神分析的解释可能会被起效,那么通用性解释也可以帮助我们以一种方式来理解自己。然而,这里存在一些问题。
一个问题是,如果这是一个通用性解释,它就不是为你定制的,因此不够精确。这就是为什么仅仅通过阅读书籍来解决问题的效率相对较低的原因。
很多人试图通过阅读书籍来解决问题,他们会去研究一些书籍,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具备某些特征,是否存在某些问题。这有点像医学生综合症,实际上,精神分析或心理学的学生也可能会有类似的情况。当他们开始学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非常边缘,或者过于自恋。其他人也可能会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并试图为自己做一些诊断。但由于我们知道,想法并不切实,而是受到情绪很大影响,因此一些人可能在读书过程之中已经受到自己认知的误导了。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问题,等等。
而这实际上是阻碍了精神分析在真正的层面上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可能会变得理智化。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一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进行斗争,一直在尝试平衡理性与非理性。精神分析本身甚至就是一个例子,它实际上是在触及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但是弗洛伊德非常努力地试图将其变成一门科学,因此内在斗争的元素已经融入其中。
因此,当我们阅读书籍时,我们实际上可能在阅读已经受到扭曲的内容。比如,佛教中有一句话,说要「断器三过」,但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可能会带着不正确的心态去听。因此,它本质上很难成为纯粹的东西。
有时,这个过程本身可能会变成一种试图控制和不愿忍受不确定性的尝试。因此,它可能会逐渐变成与精神分析相悖的东西。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悖论,因为我们试图传达的东西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体验。用语言来描述精神分析就像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比昂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其中甚至包括 meta 元的部分,他通过语言制造了一个迷宫,而迷宫本身就是我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因此,有些人,比如费罗,可能认为应用精神分析的尝试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精神分析只能在咨询室中的两个人之间发生。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普及精神分析,我们需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这变成了一个我们明知不可为却仍然去尝试的事情。
其实我们所谓的大多数咨询师自媒体创作,都属于应用精神分析的范畴。所谓应用精神分析,就是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比如说文学、艺术、政治、社会等等。我所在的塔维斯托克研究所(Tavistock Institute)的M16项目,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也是英国最早的应用精神分析的硕士项目。它把精神分析放在诗歌、电影、政治、创作、戏剧、建筑等不同的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科普其实都是应用精神分析的范畴,不管是我们去创作影评也好,还是用精神分析去解读一个热点现象也好,它都是应用精神分析的范畴。
我最早是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Chicago Institute for Psychoanalysis)的一个研讨会上了解到这个课程的。当时我们是在讲精神分析和全球气候变化,精神分析和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当时我是大开眼界,也大跌眼镜,但与此同时,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做播客清醒梦了,所以我非常惊奇地发现自己在做的尝试居然是从属于这样一个传统之中的。所以当时我也给老师写了邮件,给他看了我的网站,虽然我的网站是中文的,但是他也很高兴看到我在播客里面做的精神分析和中国文化和电影音乐之间的种种联系。我也是在写论文的时候发现,其实应用精神分析的论文写作是有一个框架的。比如说先提出一个文本或者一个现象,这个文本或者现象可能属于广义上的文本,比如说一个社会话题或者一个热点事件,它本身也是一个文本。然后再去延伸到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
那最传统的做法就是从弗洛伊德开始讲起,讲到相关的当代理论,并且试图在理论跟文本之间去做一个联系。当然这样的工作在很多时候也需要我们具有一些跨学科的素养和方法。比如说我们经常强调,在研究电影的时候,不只是要去研究电影的形式和叙事,还包括要去研究电影的视听语言,因为那才是电影最为独特的地方。因为我对游戏有特殊的兴趣,我也一直非常希望能够去做一些精神分析和游戏之间的联系。
对于游戏来说,它的互动性和交互性可能就是需要去特别关注的部分。这都需要我们有一些跨学科的基本素养。
我们在做科普的时候,除了专门针对心理咨询来做一些科普,比如说去做一些咨询方面的心理教育,或者面向咨询师去讲一些咨询之中的技巧之外,其实当我们去做精神分析科普的时候,实际上我们都需要有一个背景,一个文本或者一个可以讨论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去和大众去沟通精神分析的语言,才能去使用精神分析的概念。当然我们也知道有一些精神分析师对于应用精神分析这样一个领域是非常不屑一顾的。比如说非常大名鼎鼎的费罗(Wilfred Bion)在《星际漫游:当代精神分析导论》(A Memoir of the Future)之中,就说应用精神分析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因为精神分析只能在咨询室之中发生。
我开玩笑说是为了做好博客,更好地做博客,我才来读一个应用精神分析的硕士。当然这是开玩笑,其实我从做博客的时候,我就开始在做这样一些尝试了。我希望把它做成一个系统化的形式。
所以大家也能看到,当时做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不细致不完整的地方,就有一些现在看来非常不满意的地方。但我为什么要提这件事呢?
我觉得可能我们很多人在做创作的时候,因为我们没有经过学术训练,所以他在做创作的时候会有一种非常随意的感觉。它没有一个框架去支撑你。但实际上我感觉应用精神分析的框架是非常好用的。它可以算作是一个精神分析的八股文一样,但是它非常立得住,而且它非常好用,而且它适合去做科普。所以基本上就是先提出一个外在的现象或者文本,然后再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去理解它,并且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上面去做一个解释。
当然这个框架本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理解是不是真的是一个理解,真的很戳人,真的能跟大家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发生关系。而且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去联系自己每一个人自身的经验和感触。每一个人自身经验和感触就是一个现象或者文本。我们可以用精神分析去解读它。但是你只是掌握这个框架,并没有办法去做出来一个很好的东西。最终考验你功力的部分,还是你是不是真的能够去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并且把理论很深入地很恰切地运用到文本上面。这肯定还是需要你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需要你去读大量的文献,需要很多软功夫。
而且它不仅仅是一个写作框架,因为我们前面说写作训练它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训练。所以它不光是一个写作框架,它也是一个思考的框架。所以我这之后我也就会发出来一系列我的一些应用精神分析的小文章,大家可以看到的精神分析活用 2.0 就是用这个框架去做一些相对完整的东西。我觉得我是有进步的,或者我是在这方面有获益的。所以我就想把这个东西分享出来,看看大家能不能一起去把精神分析的科普做得更好。
当然,应用精神分析也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的。有些人可能更喜欢用精神分析去分析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状态,或者去探索咨询室里面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方面,但是它们可能不太适合用来做科普。因为它们需要大众对精神分析情境有一定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而这些可能并不容易达到。而且它们可能过于细节和个体化,不太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和兴趣。
而应用精神分析则可以利用一些外在的文本或者现象,来引起大众的注意和好奇。比如说我们可以用精神分析去解读一部电影或者一首歌曲,或者一个社会事件或者一个政治人物。这些都是大众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它们都可以作为一个文本来进行精神分析的解读。这样就可以让大众感受到精神分析的魅力和价值,也可以让大众对自己和世界有更深刻和更多元的理解。
当然,应用精神分析也不是随便就能做好的。它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跨学科的素养和方法,也需要我们有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掌握。我们不能只是拿着一个框架就去随意地套用和解释,而要真正地去理解和运用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思想。这样才能做出有质量和有创意的应用精神分析的作品。
我觉得应用精神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有趣的领域,它可以让我们跟其他领域去对话和交流,也可以让我们把精神分析推广给更多的人。当然今天精神分析也有它的局限性和挑战,有很多东西或者科普本身这件事就是被质疑和批评的。那就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但我觉得只要我们有信心和热情,我们就可以把精神分析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