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感受情绪所以使用躁狂填满
不能感受情绪所以使用躁狂填满
自体不够稳定,自我不够强大,因此极其害怕任何情绪,情绪一旦袭来,就可能崩解、破碎;如此,一旦感受到了一点情绪,就要动用防御机制,其中一种就是躁狂性地首先将自己填满。人总是非常善于使用一种焦虑代替另外一种,因为无法感受情绪,被占据、填满的焦虑就将原本的情绪所替代。而在 [[ 边缘状态 ]]感受之中就又变做了坏客体的侵入。在这样的时候,这种填满也变成了一种支撑和架构。
躁狂的感觉就像被异物填满、强暴和塞满的体验,却没有经过消化、获得营养或滋养。这种感觉源于内心的极度「饥饿」,导致迫切地寻求任何刺激和填补,甚至主动寻求一种攻击和侵入的状态——躁狂常伴随着不间断的侵入性思维,实际上是对心智的攻击。
然而,这种攻击甚至受到欢迎,原因在于与之相对的空洞感更加无法忍受,这正是André Green 所说的负性幻觉。被好客体抛弃的痛苦永远存在,因此被坏客体侵入的痛苦也一直存在。后者似乎是为了治愈前者、麻痹前者,但最终却无法实现,反而导致双重痛苦,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痛苦不断加深。
由于无法忍受空洞感,思维本身变成一种坏客体侵入自身。这种迫害性、严苛的坏客体不断提出要求、表达不满,于是新的任务和想法不断产生,试图通过「杀死」自己、通过不断存在来使自己存在。这种内在的冲突和挣扎不断增加,使得躁狂的心理状态越发复杂和困扰。
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 Notes mentioning this note
很多时候疲惫是一种情绪上的疲惫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感到的疲惫实际上是一种情绪上的疲惫。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经历严重创伤的人往往会等待事件发生,等待情绪涌上心头,以及当情绪真正到来时陷入一种或站或逃的应激状态,这样一种无休止的循环中。因此,他们的感觉是一直受到干扰,一直处于不断的扰动之中。世界似乎一直在动荡,从未停歇,而他们始终不断地应对来自干扰。
想法并不切实,而是受到情绪很大影响
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想法并非是切实的,而是受到你的情感、身体状况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之一。这同样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然而,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情绪,即使我们学了很多[[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和原则,仍然会陷入思维陷阱中。这需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缺陷、脆弱的人类,任何想法都不绝对可靠。
抱持情绪,而非倾倒
心理咨询之中,讨论感受,甚至接触到平日容易隔离、压抑掉的情绪是一件总在发生的事。由此容易造成一种困惑,或者误解,以为必须表达情绪(尤其愤怒)。有时涉及到父母,或者原生家庭,则会更加困难。与之相关的误解则是必须向父母表达,或者经由与父母和解的过程,才能「痊愈」。一方面,原生家庭的困难本身就是使得人们进入咨询的原因,可以想象化解并不容易;另一方面,这又把自己放在了被动、无助的位置,更易陷入绝望。
缺乏情绪涵容体验导致害怕情绪本身
当一个人长期没有经历情绪被涵容的经验时,他会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非常害怕,甚至对自己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反应都感到害怕。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我首先是身体自我,婴儿时期的情绪体验通常与身体的刺激、体验和冲动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多的情绪被涵容的经验,缺乏涵容情绪的能力,面对情绪,身体反应,他可能会感到极度的害怕,会采用各种所谓的防御机制来排斥这些情绪。因此,他可能每天都处于一种备战或警戒状态,警戒的对象就是情绪;处于一种等待情绪发生,害怕情绪发生,而当情绪最终发生时,他可能不知道如何处理,陷入一种痛苦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