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情绪涵容体验导致害怕情绪本身
当一个人长期没有经历情绪被涵容的经验时,他会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非常害怕,甚至对自己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反应都感到害怕。根据 [[ 弗洛伊德 ]]的观点,自我首先是身体自我,婴儿时期的情绪体验通常与身体的刺激、体验和冲动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多的情绪被涵容的经验,缺乏涵容情绪的能力,面对情绪,身体反应,他可能会感到极度的害怕,会采用各种所谓的防御机制来排斥这些情绪。因此,他可能每天都处于一种备战或警戒状态,警戒的对象就是情绪;处于一种等待情绪发生,害怕情绪发生,而当情绪最终发生时,他可能不知道如何处理,陷入一种痛苦的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试图通过规划未来或者追悔过去来逃避情绪——逃避情绪的一种方法就是理智化(强迫性思维并非真正的思考过程,想法并不切实,而是受到情绪很大影响),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在当下处理 [[ 情绪 ]]。这样的人可能成为情绪的奴隶,他不能了解,情绪并不会摧毁一个人,它们会逐渐过去,但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经验,他就无法真正存在于当下。
Related
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 Notes mentioning this note
很多时候疲惫是一种情绪上的疲惫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感到的疲惫实际上是一种情绪上的疲惫。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经历严重创伤的人往往会等待事件发生,等待情绪涌上心头,以及当情绪真正到来时陷入一种或站或逃的应激状态,这样一种无休止的循环中。因此,他们的感觉是一直受到干扰,一直处于不断的扰动之中。世界似乎一直在动荡,从未停歇,而他们始终不断地应对来自干扰。
抱持情绪,而非倾倒
心理咨询之中,讨论感受,甚至接触到平日容易隔离、压抑掉的情绪是一件总在发生的事。由此容易造成一种困惑,或者误解,以为必须表达情绪(尤其愤怒)。有时涉及到父母,或者原生家庭,则会更加困难。与之相关的误解则是必须向父母表达,或者经由与父母和解的过程,才能「痊愈」。一方面,原生家庭的困难本身就是使得人们进入咨询的原因,可以想象化解并不容易;另一方面,这又把自己放在了被动、无助的位置,更易陷入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