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思维并非真正的思考过程
不是真正的思考,却因其极其相似而常常被误以为是思考的一种非常隐蔽过程,在精神分析中,通常将其称为理智化。这也和安德烈·格林所描述的智性自恋是相关的。 这种过程最初同样源自于儿童对母亲本质的好奇,但如果我们从 [[ 死亡母亲 ]]的角度来看,它也可以因母亲的离开而演变成一种强迫性的思维。无法消除母亲离开的空白,只能通过强迫性地运用所谓的思考来填补。 它不仅仅是对于整体的理解,而是要详尽地理解每一个细节,变成了一种逻辑严密的理解,试图彻底理解这个世界,无法容忍任何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正是它与真正的思考之间的区别之一。 根据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的理论,这种思考甚至是性化的,就是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本身。它提供了一种近乎性化的欲望满足。通过这种方式,它试图通过满足自身的方式来抑制欲望他人与杀害他人的冲动,达到自恋和自我满足的状态。 这种过程旨在消除负性幻觉,但却忽略了思考本身是一个不断流动和变化的过程。因为这种所谓的「思想」充满了所有的空间,不留余地,所以没有新的思想产生的可能性,也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它演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思考,无法让思想自由流动。 智性自恋并不仅仅是权力的一种表现,不仅仅是通过成功的追求来碾压和贬低他人。这种思维过程本身就具有一种强迫性,是一种病理现象。 因其具有强迫性,而失却了 [[ 过渡空间 ]]的作用。 因为智力活动目前受到高度推崇,导致这一活动与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变得更加复杂。References
Related
- [[ 思考过程 ]]
-
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
Metadata
提到此条笔记的笔记 Notes mentioning this note
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
在精神分析中,关于心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从象征层面思考事物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将其符号化,而不仅仅以非常具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在这里,「具象」(concrete)指的是具体的,就像混凝土一样。这种思考可能导致缺乏反思能力,也限制了任何可以讨论的空间。
例如,当我认为有人想要对我施加迫害时,我可能会全然相信这种看法。或者,如果我认为现在必须立即去做一件事情,尽管不立刻行动也没有关系,我可能会被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所驱使,感觉必须马上服从。无论这种状况是情绪性进食,还是某个突然出现在脑海之中的计划。
然而,如果我们不仅仅能够从非常具象的角度思考,我们可能会具备一些延迟满足的能力,即使不能立即得到满足也可以耐心等待。也许某些强迫行为可以避免。
虽然有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还无法进行象征性的思考,但我们是否有可能提醒自己,我们的感受并不等同于现实?是否有可能在受到这种感受的驱使下,与之共处,而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并且意识到即使如此也不会带来灾难?
象征性思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符号化,换句话说,就是具备「见山不是山」的能力。举个例子,在流行文化中,我们常说「我与金钱的关系」。然而,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所提到的金钱并不仅仅指实际的货币。因此,当我们说自己感受到极强的匮乏感,需要大量金钱,实际上可能背后还隐藏着其他意义。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够改善我们与金钱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正是这种后面一层的含义。[[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非常重要的正是这一点,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在进行象征性思考,还是具象思考;我们是将一切问题都看作是需要在外部实际解决的问题,还是内在焦虑的表现。
佛教中所提到的「破我执」或破除名相,有着类似的内涵。
愚民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其设立一个并不重要的目标,而使其陷入非生产性的忙碌之中。(其实[[小红书]]之类也是如此。)可悲的是,我们却也经常这样愚弄自己。只在现实层面努力,而不去进行心智成长。
能否[[从象征而非具象层面思考]],实际上也就是是否具有做梦的能力(「有的病人来到精神分析是因为他们不能做梦,有的病人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梦中醒来。」——[[Don Carveth]]),是[[过渡空间]]。而所谓[[边缘状态]]的病人不能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过渡空间]]也是类似。
「游戏人间」是一种[[过渡空间]]的人生态度,其中正是存在大量「符号化」。比如,「千金散尽还复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比如《红楼梦》中的一些诗句。[[古龙]]小说的吸引人之处也是类似态度。不把名相看作实在,而只是一种内心的符号的投射。当我们能够这样做的时候,就不会只是在现实层面努力。
但与此同时,又要能够「从梦中醒来」,否则就会陷入一种永久的虚无,甚至是[[精神病性]]的状态。
References
Related
[[思考过程]]
[[强迫性思维并非真正的思考过程]]
[[象征性思考出现问题时可能的检验标准]]
Metadata
想法并不切实,而是受到情绪很大影响
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想法并非是切实的,而是受到你的情感、身体状况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之一。这同样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然而,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情绪,即使我们学了很多[[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和原则,仍然会陷入思维陷阱中。这需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缺陷、脆弱的人类,任何想法都不绝对可靠。
缺乏情绪涵容体验导致害怕情绪本身
当一个人长期没有经历情绪被涵容的经验时,他会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非常害怕,甚至对自己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反应都感到害怕。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我首先是身体自我,婴儿时期的情绪体验通常与身体的刺激、体验和冲动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多的情绪被涵容的经验,缺乏涵容情绪的能力,面对情绪,身体反应,他可能会感到极度的害怕,会采用各种所谓的防御机制来排斥这些情绪。因此,他可能每天都处于一种备战或警戒状态,警戒的对象就是情绪;处于一种等待情绪发生,害怕情绪发生,而当情绪最终发生时,他可能不知道如何处理,陷入一种痛苦的循环。